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——[三国]诸葛亮

发布时间: 2019-03-31
①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——[三国]诸葛亮
②学者以识为主,以才为辅之。——[明]许学夷
③胸中有一个见识,则不惑于纷杂之说;有一段道理,则不挠于鄙俗之见。——[明]吕坤
④建天下之大事功者,全要眼界大,眼界大则识见自别。——[明]吕坤
⑤知之愈明,则行乏愈笃:行之愈笃,则知之益明。——[宋]朱熹
⑥有知识的人不实践,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。——[古波斯]萨迪
古今中外有关“志、学、才、识、行”的名言很多,发人深省。读了上面六句名言,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?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,并合理引用,写一篇文章。
【注意】①角度自选,立意自定,题目自拟。②明确文体,不得写成诗歌。③不得少于800字。④不得抄袭、套作。
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试题分析: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。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,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,概括出材料的主旨,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。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,提示语和要求。本题是一则典型的多则话语类材料作文题。第①则材料,强调做学问须心静,要增加才识须不断学习,不学习无法增加自己的才识,不立志苦读无法成就自己的学问。第②则材料,强调做学问的人见识第一,以才华作为辅佐。第③则材料,强调胸中要有自己的见识,那么就不会被纷杂的学说迷惑;心中有道理,就不会被鄙俗的见解蒙蔽。第④则材料,是说要成就天下的大功绩,眼界一定要大,眼界大见识就会有别于常人。第⑤则材料,是说道理懂得越明白,那么行动就越坚定;行动越坚定,那么道理就会懂得越明白。第⑥则材料,强调实践(行)的重要性。从“志、学、オ、识、行”来看,第①则材料涉及“志、学、才”,第②则材料涉及“学、才、识”,第③则材料涉及“识、行”,第④则材料涉及“志、才、识”,第⑤则材料涉及“识、行”,第⑥则材料涉及“识、行”。题干要求“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”,考生可按逻辑意义选择相关的两三句组合归并,因此立意的角度比较自由开放。建议考生重点扣住“志”“行”两点,再结合“学”“才”“识”中的一点来立意。考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,可以重点扣住“志、学、才、识、行”中的两点进行立意,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另外一点来立意,讲清两者(或三者)之间的逻辑关系,再补充新时期的内容元素,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。参考立意:①立志苦读,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,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②志存高远,发奋学习,积极投身改革。③提高自己的见识,坚定人生志向,在实践中建功立业。④努力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识,在实干中书写人生价值。⑤要想在实践中少走弯路,就需要不断学习,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。可以结合现象分析,提出疑问。如“人们的阅历见识也越来越丰富。可为什么我们身边依然不乏高分低能、纸上谈兵的人”;可以引古语,提观点,明确“学”“识”“才”三者关系。然后可以结合人物事例,如明末徐霞客,他的一生,便是“识”与“才”完美结合的真实写照,阐述“识”与“才”的关系;可以举毛泽东的事例,分析“学”“识”的完美结合,才让他的“才”淋漓尽致地展现处出来。明确“学”“识”“才”的关系,最后回到现实,回归自我,提出呼吁。

读书行路,学识相辅
自从汽车替代了马车,网络打败了书信,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人们的阅历见识也越来越丰富。可不知为什么,我们身边依然不乏高分低能、纸上谈兵的。这是为什么呢?
古人说得好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在这里,我觉得读书为学,行路为识,学识相辅,方能成才。
明代大学者许学夷曾说:“学者以识为主,以才辅之。”就是说,做学问的人要有深厚的阅历见识,并以才能作为辅助。明末徐霞客幼年好学、博览群书,后从22岁到54岁,经30多年旅行,走遍万水千山,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见识,同时他还以优秀才能基本完成60万字《徐霞客游记》的撰写,被称为“千古奇人”。徐霞客的一生,便是“识”与“才”完美结合的真实写照。
由此可知,一个人的阅历见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,增长阅历见识的过程,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,一个成才的过程。
一个人的阅历见识固然重要,可若无“才”“学”作为基础,又谈何拥有真正的见识。三国诸葛亮也提出:“夫学须静也,オ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”确实,如果“才”离开了“学”,就如同树无根,水无源,人无魂。想当年毛泽东的“才”就是在他不断的“学”中得到完美展示的,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”;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。正是由于他“学”“识”的完美结合,才让他的“才”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对中国时局高瞻远瞩的见解上,体现在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决策上,聚集在伟大新中国的成立上。
读书行路,学识相辅,方能成才。正如古波斯文学家萨迪所说:“有知识的人不实践,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。”这一点在我们当前的国家发展建设上尤其重要。之前的中国建设,片面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,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;如今的中国发展,吸取教训,学识相辅,进中求稳,在新时期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实、越走越欢。
所以,古往今来的例子一再告诉我们,不读书不行,死学问更糟,唯有读书与行路并举,迈开双腿走路:学问与见识相辅,融会贯通,方能成才!唯有如此,处在新时期的我们才能顺利走向新时代,实现中国梦!



相关阅读
1 ①牛顿曾说: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,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。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 ①牛顿曾说: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,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。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:北斗的研制,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。巨 【查看全文】

2 今年青年节,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: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,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 今年青年节,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: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,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!青年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我们的生活中,许多青年用智慧 【查看全文】

3 身处新时代,作为高三学子的你,读了上面两则材料,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?请写一篇文章表

材料一: 50年代口号:劳动最光荣。 80年代口号:勤劳致富。 当下口号: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 材料二: 我国某著名通信制造企业,正在掀起一场奋斗者宣言活动。员工们可以提交一份 【查看全文】

4 第三季“中国诗词大会 ”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,他是这样读书的:书店读诗,回家默写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,他是这样读书的:书店读诗,回家默写;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 【查看全文】

5 以上“赶考”的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多方面启示,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 1949年3月,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国之际,毛泽东说:今天是进京的日子,进京赶考去。周思来回应道: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, 【查看全文】

6 请以“美丽心情”为题,写一篇文章,写作指导与范文

我的心像草尖在萌动,像湖水在荡漾,像枝条上绽放的花朵心情好了,就会拥有一切的美丽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,写一篇文章。 要求:①文体自选(诗歌除外)。②不少于600字,文中不出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