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选自《资治通鉴》,有删改)
【注】①上,指汉明帝。②太常府,官署名,桓荣任太常,太常府为其办公场所。
10.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乘舆到辟雍礼殿/御坐东厢/遣使者安车迎三老/五更于太学讲堂/天子迎于门屏交礼
B.乘舆到辟雍/礼殿御坐东厢/遣使者安车迎三老/五更于太学讲堂/天子迎于门屏/交礼
C.乘舆到辟雍礼殿/御坐东厢/遣使者安车迎三老/五更于太学讲堂/天子迎于门屏/交礼
D.乘舆到辟雍/礼殿御坐东厢/遣使者安车迎三老/五更于太学讲堂/天子迎于门屏交礼
11.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顼是(3分)
A.养老礼,古代对德高望重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的礼节:古代国君最隆重的尊老礼仪是三老五更礼。
B.阼阶,古时堂下有阶,右为宾阶,左为阼阶,“阼,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”,是主人接待宾客所站的台阶。
C.冠带,本指帽子和腰带,古代把戴帽子、束腰带作为文明的标志,借指缙绅、官吏和士族。
D.少牢,指的是旧时祭礼的牺牲,用牛、羊二牲畜的叫少牢,除此之外,还有牛、羊、猪三牲全各的太牢。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汉明帝讲论经书时,儒生们手执经书在明帝面前询问疑难,引来很多观看和聆听的士人,可见其学识水平之高。
B.汉明帝对三老和五更的尊重,不仅体现在养老礼时的礼仪接待上,更体现在物质照顾上,赏赐给他们每人定量的酒肉,便是明证。
C.汉明帝在太常府听讲之时,儒生中有人向明帝提出疑难,他为表对老师桓荣的尊重,谦让着没有做出解答。
D.本文通过写汉明帝对待三老和五更特别是其老师桓荣的恭敬态度,告诉人们应保持对长者和老师的尊重。
13.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10分)
(1)荣每疾病,帝辄遣使者存问,太官、太医相望于道。(5分)
(2)荣卒,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,赐冢茔于首山之阳。(5分)
答
10.C
11.D(少牢,指的是用猪和羊来祭祀。)
12.B(只是给三老赠送酒肉,没有五更。)
13.(1)每当桓荣患病,明帝就派使者慰问,太官和太医在路上前后相望,来往不断。(“疾病”“存问”“相望于道”各1分,大意2分)
(2)桓荣去世后,明帝亲自改换丧服亲临丧礼送葬,在首山南边赐给桓荣一块墓地。(“卒”“变服”“阳”各1分,大意2分)
【参考译文】
冬季,十月壬子(初五),明帝到辟雍,第一次举行养老礼。命李躬为三老,桓荣为五更。三老身穿苎麻大袍,头戴进贤冠,手扶玉杖。五更的装束也同三老一样,但不用玉杖。明帝来到辟雍的礼殿,坐在东厢,派使者用单马牵拉的安车将三老和五更接到太学讲堂。明帝在门屏处亲迎,双方互相行礼。然后明帝自东阶引路,三老从西阶而上。到达阶顶,明帝依礼作揖。三老登堂,面向东方,三公摆设几案,九卿将鞋放正。明帝亲自卷起衣袖切割祭肉,捧上酱汁请三老食用。五更面向南方,由三公进奉肉、酒,礼仪和进奉三老相同。仪式结束后,召桓荣和他的学生登堂。明帝亲自讲论经书,儒生们则手执经书在明帝面前询问疑难,环绕在辟雍大门外桥头观看和聆听的官吏和士人,不计其数。于是明帝下诏,赐封桓荣为关内侯,三老、五更都终身享受二千石俸禄。并赏赐全国的三老,每人一石酒,四十斤肉。明帝当太子时,曾向桓荣学习《尚书》,及至登上帝位,仍以师生之礼尊奉桓荣。他曾到达太常府,命桓荣朝东而坐,为桓荣设置几案和手杖,集合文武百官和桓荣的学生数百人,而他本人则亲手拿着经书听讲。儒生们有离开座位向明帝提出疑难的,明帝便谦虚地说:“有老师在这里,我怎能讲解呢?”事后,明帝将太官供应的食具全套赏赐给桓荣。每当桓荣患病,明帝就派使者慰问,太官和太医在路上前后相望,来往不断。桓荣病重时,上书叩谢皇恩,请求奉还爵位和封地。明帝亲临桓家问候病情,一到街口,便下了车,手抱经书来到病榻之前。他手抚桓荣,泣涕流泪,赐给桓荣床垫、帷帐、刀剑、衣服、被褥,停留许久才走。从此,前来探病的诸侯、将军、大夫们不敢再乘车直抵桓家大门,全都步行到桓荣床前拜见。桓荣去世后,明帝亲自改换丧服亲临丧礼送葬,在首山南边赐给桓荣一块墓地。桓荣之子桓郁本应继承爵位,但他要让给哥哥的儿子桓泛。因明帝不许,桓郁才接受了封爵,但将封地上的田赋收入全部送给桓泛。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。明帝因中山王刘焉是郭太后的小儿子,又深得阴太后的宠爱,所以唯独让他留在京城,直到这时候才同其他亲王一起前往封国。赏给他虎贲卫士和骑士,恩宠特厚,只准他一人来往京城。明帝对阴太后和郭太后,都以礼相待,事事必定一律平等。她们经常得到赏赐,都蒙受深厚的皇恩和眷顾。十月甲子(十七日),明帝出行,到达长安。十一月甲申(初七),派使者用少牢祭祀萧何和霍光。明帝经过他们的墓地时,在车上手按横木,俯身致敬。明帝又从长安前往河东郡。十一月癸卯(二十六日),返回京城皇宫。
相关阅读
1 昔有一人,先瓮中盛谷阅读答案与翻译-《驼瓮俱失》
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,先①瓮②中盛谷。骆驼入头瓮中食谷,首不得出。既不得出,其人以为忧③。有一老人来语之曰:汝莫愁,吾教汝出,汝当斩头,自能出之。即用其语,以刀斩头。 【查看全文】
2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文言文《孔子见齐景公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,其古诗原文如下: 【原文】 君子之自行也,动必缘义,行必诚义。孔子见齐景公,景公致廪丘以为养。孔子辞不受,入谓弟子曰:吾闻 【查看全文】
3 狱中上母书阅读答案与翻译-【明】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【明】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!以身殉父,不得以身报母矣! 痛自严君见背,两易春秋,冤酷日深,艰辛历尽。本图复见天日,以报大仇,恤死荣生,告成黄土;奈天不 【查看全文】
4 蹇材望伪态翻译赏析_文言文蹇材望伪态原文文言文《蹇材望伪态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: 【原文】 蹇材望,蜀人,为湖州倅。北兵之将至也,蹇毅然自誓必死,乃作大锡牌,镌其上曰:大宋忠臣蹇材望。且以银二笏 【查看全文】
5 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《国语·齐桓公求管仲》阅读答案与翻译管仲夷吾者,颍上人也。少时常与鲍叔牙游,鲍叔知其贤。管仲贫困,常欺鲍叔,鲍叔终善遇之,不以为言。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,管仲事公子纠。及小白立为桓公,公子纠死,管仲 【查看全文】
6 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颜渊问仁。子曰: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 (《论语颜渊》) 司马牛问仁。子曰:仁者,其言也讱[注]。曰:其言也讱,斯谓之仁已乎?子曰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