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节选自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)
10.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赵襄子乃走晋阳/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/城不浸者三版/沈灶产蛙/民无叛意。
B.赵襄子乃走/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/城不浸者三版/沈灶产蛙/民无叛意。
C.赵襄子乃走晋阳/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/城不浸者/三版沈灶产蛙/民无叛意。
D.赵襄子乃走/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/城不浸者/三版沈灶产蛙/民无叛意。
11.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邑,指都邑。上古时,国都也称作邑,有时也指君主分封给诸侯,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。
B.骖乘,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。乘车时尊者在左,御者居中,另有一人在右陪乘,叫“骖乘”。
C.子,封建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。在文中暗指魏桓子、韩康子的爵位为“子”,身份不高。
D.羽括,古代的箭尾上常用羽毛作装饰,“羽’’作箭的代称,“括”指箭的末端。“羽括”指磨砺、锻炼。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、魏和智氏的关系,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使韩、魏开始对智氏产生防备之心。
B.赵氏掘开大堤,水淹智伯,韩、魏攻其两翼,赵襄子正面进攻,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,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C.司马光认为,才胜于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,进一步强调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,应该将个人品德放在衡量人才的第一位。
D.本文善于从史实中总结规律,长于使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述,整散句结合,读来气势磅礴,说服力强,于后人颇有警示意义。
13.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 (10分)
(1)夫才与德异,而世俗莫之能辨,通谓之贤,此其所以失人也。 (5分)
(2)自古昔以来,国之乱臣,家之败子,才有余而德不足,以至于颠覆者多矣,岂特智伯哉!(5分)
答
10. A
11. C (“子”为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。)
12. A(防备之心在前文渡河时已经产生。)
13.(1)才与德不同,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,一概而论为贤明,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。(“异”“莫之能辨”“所以”各1分,大意2分)
(2)自古以来,国家的乱臣,家中的败子,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,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,难道只有智伯吗?(“颠覆”“岂”“特”各1分,大意2分)
【参考译文】
智瑶向韩康子要地,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;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,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居民的封地。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。赵襄子拒绝不给。智瑶勃然大怒,率领韩、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。赵襄子跑到晋阳,智瑶、韩康子、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,引水灌城。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,锅灶都被泡塌,青蛙滋生,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。智瑶巡视水势,魏桓子为他驾车,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。智瑶说:“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。“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,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。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,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。
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,说:“我听说唇亡则齿寒,现在智伯率领韩国、魏国攻打赵国。赵国灭亡,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。”韩康子和魏桓子说:“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,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,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。“张孟谈说:“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,只传入我的耳中,有什么损害呢。“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,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。
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,放水淹智伯的军队。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,韩、魏军队从两侧攻打,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。大败智伯军队,尽灭智伯部族,只有辅果还在。
臣光(司马光)说:智伯灭亡,是才能超过了德行。才与德不同,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,一概而论为贤明,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。天资聪慧、头脑清晰、能力很强、性格刚毅称为才;为人正大、直道而行、信守中庸、仁爱和平称为德。才是德的凭借,德是才的统帅。云梦的竹子,是天下最强劲的;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,不经过锻炼,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。棠溪的剑,是天下最锋利的,但未经熔铸和磨砺,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。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“圣人”,才智全无就是“愚人”,德超过才叫作“君子”,才超过德就叫作“小人”。凡用人之道,如果得不到圣人、君子来交往,而要交往他人的话,与其得小人,不如得愚人。为什么呢?君子借助才能来做好事,小人借助才能来做坏事。借助才能做好事的人,做好事无处不到;借助才能做坏事的人,做坏事也无处不到。愚人虽然想做坏事,可是智力不够,能力不足,犹如小狗扑人,人能够制服它。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,勇气足够用来实施他的凶暴,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,危害岂不更大吗?有德的人,人们敬重他;有才的人,人们喜欢他;喜欢的人容易亲近,敬重的人容易疏远,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,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。自古以来,国家的乱臣,家中的败子,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,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,难道只有智伯吗?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,又何必担心在用人的问题上失察呢?
文言文《蹇材望伪态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: 【原文】 蹇材望,蜀人,为湖州倅。北兵之将至也,蹇毅然自誓必死,乃作大锡牌,镌其上曰:大宋忠臣蹇材望。且以银二笏 【查看全文】
2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文言文《孔子见齐景公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,其古诗原文如下: 【原文】 君子之自行也,动必缘义,行必诚义。孔子见齐景公,景公致廪丘以为养。孔子辞不受,入谓弟子曰:吾闻 【查看全文】
3 狱中上母书阅读答案与翻译-【明】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【明】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!以身殉父,不得以身报母矣! 痛自严君见背,两易春秋,冤酷日深,艰辛历尽。本图复见天日,以报大仇,恤死荣生,告成黄土;奈天不 【查看全文】
4 昔有一人,先瓮中盛谷阅读答案与翻译-《驼瓮俱失》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,先①瓮②中盛谷。骆驼入头瓮中食谷,首不得出。既不得出,其人以为忧③。有一老人来语之曰:汝莫愁,吾教汝出,汝当斩头,自能出之。即用其语,以刀斩头。 【查看全文】
5 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《国语·齐桓公求管仲》阅读答案与翻译管仲夷吾者,颍上人也。少时常与鲍叔牙游,鲍叔知其贤。管仲贫困,常欺鲍叔,鲍叔终善遇之,不以为言。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,管仲事公子纠。及小白立为桓公,公子纠死,管仲 【查看全文】
6 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颜渊问仁。子曰: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 (《论语颜渊》) 司马牛问仁。子曰:仁者,其言也讱[注]。曰:其言也讱,斯谓之仁已乎?子曰 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