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本一:管子曰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。”文本二:方今之务,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

发布时间: 2023-08-31
文本一:
管子曰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。”民不足而可治者,自古及今,未之尝闻。古之人曰:“一夫不耕,或受之饥;一女不织,或受之寒。”生之有时,而用之亡度,则物力必屈。古之治天下,至嬂①至悉也,故其畜积足恃。今背本而趋末,食者甚众,是天下之大残也。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,是天下之大贼也。残贼公行,莫之或止。生之者甚少,而靡之者甚多,天下财产何得不蹶!
汉之为汉,几四十年矣,公私之积,犹可哀痛!世之有饥穰,天之行也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,国胡以相恤?卒然边境有急,数千百万之众,国胡以馈之。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,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,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,政治未毕通也,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。
夫积贮者,天下之大命也,苟粟多而财有余,何为而不成?以攻则取,以守则固;一战则胜。怀敌附远,何招而不至!
(节选自《汉书 食货志》)
文本二:
方今之务,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。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。今募天下入粟县官,得以拜爵,得以除罪。夫能入粟以受爵,皆有余者也。顺于民心,所补者三:一曰主用足,二曰民赋少,三曰劝农功。神农之教曰:“有石城十仞,汤池百步,带甲百万,而无粟,弗能守也。”以是观之,粟者,王者大用,政之本务。爵者,上之所擅,出于口而无穷;粟者,民之所种,生于地而不乏。夫得高爵也免罪,人之所甚欲也。使天下人入粟于边,以受爵免罪,不过三岁,塞下之粟必多矣。
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,甚大惠也。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。边食足以支五岁,可令入粟郡县矣;足支一岁以上,可时赦,勿收农民租。如此,德泽加于万民,民俞勤农。若遭水旱,民不困乏,天下安宁;岁孰且美,则民大富乐矣。
(节选自晁错《论贵粟疏》)
注∶①嬂,zhí ,细致 ②渫,xiè,流通
10.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,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,每涂对一处给1分,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。(3分)
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。
11.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A.亡,文中指“用之亡度”,与《过秦论》中“追亡逐北”的“亡”,含义不相同。
B.文中“未之尝闻”和“莫之或止”,两句句式相同。
C.靡,文中“靡之者甚多”,与《氓》中“夙兴夜寐,靡有朝矣”的“靡”,含义相同。
D.方,文中“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”与成语“方兴未艾”的“方”,含义不相同。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A.文本一引用管仲的话,指出粮仓充足,百姓才懂得礼节。是为了说明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。
B.文本一指出,国家的两大祸患是,吃粮的人多但种粮的人少,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。
C.晁错认为,抬高粮价是当今的迫切任务,因为这样可以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。
D.晁错引用神农氏的话,来说明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,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。
13.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8分)
(1)夫积贮者,天下之大命也,苟粟多而财有余,何为而不成?
(2)若遭水旱,民不困乏,天下安宁;岁孰且美,则民大富乐矣。
14.两个文本都谈道理粮食的重要性,但角度不同,请结合选文简要概述。(3分)



10.DHL欲民务农,在于贵粟;贵粟之道,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。
11.C(A.文中指“没有”,《过秦论》中是指“逃亡的人”,含义不同;B.都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;D项,文中“方”,纵横;成语“方”,正;含义不同,分析正确。C.“靡”文中指“消费”“耗费”,《氓》中指“没有”,含义不同,分析错误,故选C)
12.C(当今的迫切任务是使人民务农,而抬高粮价,是让百姓愿意务农的方法。)
13.(1)积贮(粮食),是国家的重要命脉。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,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?
(“……者……也”判断句;苟,如果;“何为”,宾语前置,干什么事情,各1分;句意1分。)
(2)即使遭遇洪水干旱,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,天下仍会平静安宁;年成丰收而且好,那么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。
(困乏,穷困匮乏;岁,收成,年成;“孰”通“熟”,丰收;各1分;句意1分)
14.文本一,侧重从积贮粮食的角度,来谈粮食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;文本二,重点从贵粟的角度,谈以粟为赏罚对推动务农,安邦的重要性。(答对1点一分,2点3分)


【全文翻译】
文本一:
管子说:“粮仓充足,百姓就懂得礼节。”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,从古到今,没有听说过这事。古代的人说:“一个男子不耕地,有人就要因此挨饿;一个女子不织布,有人就要因此受冻。”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,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,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。古代的人治理国家,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,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。现在人们弃农经商(不生产)而吃粮的人很多,这是国家的大祸患。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,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。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,没有人去稍加制止;生产的人极少,而消费的人很多,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?
汉朝从建国以来,快四十年了,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。世上有灾荒,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。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,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?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,成千上万的军队,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?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,国家财富极其缺乏,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,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;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,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,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。
积贮(粮食),是国家的重要命脉。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,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?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,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,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。使敌对的人归降,使远方的人顺附,招谁而不来呢?

文本二:
当今的迫切任务,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。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,关键在于抬高粮价;抬高粮价的办法,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。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,纳粮的可以封爵,或赎罪;这样,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,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,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。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,都是富有产业的人。依顺百姓心愿,有三个好处: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,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,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。神农氏曾教导说:“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,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,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,然而没有粮食,那是守不住的。”这样看来,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,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。封爵位,是皇上专有的权力,只要一开口,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;粮食,是百姓种出来的,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。能够封爵与赎罪,是人们十分向往的。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,用于边塞,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,那么不用三年,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。
陛下降恩,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,以授给爵位,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。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,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。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,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;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,可以随时下诏书,不收农民的土地税。这样,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,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,即使遭遇洪水干旱,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,天下仍会平静安宁;年成丰熟,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。


相关阅读
1 小倦游阁记阅读答案与翻译-【清】包世臣

小倦游阁记 【清】包世臣 ①嘉庆丙寅,予寓扬州观巷天顺园之后楼,得溧阳史氏所藏北宋枣版《阁帖》十卷,条别其真伪,以襄阳米芾①所刊定本校之,襄阳在维扬倦游阁成此书,予故 【查看全文】

2 韩偓传原文_文言文韩偓传翻译赏析

文言文《韩偓传》出自栏目《文言文大全》,其诗文如下: 【原文】 韩偓字致光,京兆万年人。擢进士第,佐河中幕府。召拜左拾遗,以疾解。宰相崔胤判度支,表以自副。王溥荐为 【查看全文】

3 郑人爱鱼阅读答案与翻译

郑人爱鱼 郑人有爱惜鱼者,列盆庭中,实水焉,得鱼即生之。鱼新脱网罟①之苦,惫甚,浮白而喁②。逾旦,鳍尾始摇。郑人掬而观之,曰:鳞得无伤乎?未几,糁麦而食③,复掬而观之 【查看全文】

4 送李秀实序阅读答案与翻译-[宋]韩元吉

送李秀实序 [宋]韩元吉 ①吾友李秀实将主簿于余杭。贤士大夫相与言曰:余杭,小邑也。士之通经力学问而能成名以自立其家□,近推吾秀实之昆弟焉。故吾之徒岁时相与嬉游,诗章 【查看全文】

5 司马迁在《屈原列传》中评价,屈原的《离骚》兼具“ ”和“ ”的风雅精神

(1)司马迁在《屈原列传》中评价,屈原的《离骚》兼具 和 的风雅精神。 (2)魏征在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提出十思以助君主守成,其中劝谏唐太宗要赏罚有度的两句是 , 。 (3)中 【查看全文】

6 【甲】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【乙】仆去月谢病阅读答案与翻译

【甲】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,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。 水皆缥碧,千丈见底。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。 夹岸高山,皆生 【查看全文】